系統公告
【有. 設計 uDesign 貼心提醒】
親愛的會員,為保障您的權益,帳戶使用安全,請記得定期更新會員密碼。
閱設計
弘鶯陶 從文創走出新生命
2014/11/13 by 經濟日報 吳佳蓉
「傳產轉型」口號喊得容易,但和協陶瓷器有限公司負責人林金德傳產轉型之路一走就是十年。隨著對岸近年經濟崛起,台灣傳統產業面臨一波波壓力。轉型,講得容易,但怎麼轉?林金德回想,看著鶯歌陶瓷產業出現人才斷層、大陸陶瓷業興起,毛利日益激烈,十年前就想著一定要讓和協轉型,若自己成功,也要帶著整個鶯歌產業一起轉型。

「一切發生在被大陸追趕的過程中」,林金德說,早些年大陸陶瓷品品質差,但近年隨著國際市場要求,品質與台灣陶瓷漸漸不相上下,台灣陶瓷業成本又較高,若還走著舊路,被動接訂單生產而不轉型,很容易就被市場淘汰。



創意加值 利潤增加五成

林金德說,他和很多人談過,也想了各種可能,最後發現文創是陶瓷業轉型的一條活路,陶瓷外型容易發揮,可以做成任何圖案、造型,陶瓷工藝本身就具有藝術性;若是造型研發失敗,損失也較小,可大膽下去研發。2008年林金德先踏出第一步,生產專供芳療的電子品香爐;累積數十年的嫻熟製陶技術,善用陶瓷可均勻穩定傳導熱力的特性,加上多變的造型、環保等優點,一推出就大受好評,後續也推出檀香爐、薰香器等產品。林金德粗估,品香爐系列產品,一個零售額在1,200元到2,000元不等,一年產量破萬,大陸銷售占六成、台灣市場占四成;雖然對岸有不少仿冒品,但憑著MIT認證,仍在大陸穩住市場。

2000年後,林金德進一步將產品轉型為文創商品,設計出造型典雅的茶葉瓶,主動邀請茶商和他一起推出茶葉伴手禮禮盒;之後推出人體模特兒造型酒品,搭配醒吾科技大學師生幫忙設計的造型外衣,如吸睛的國旗造型酒品,陶瓷搖身一變成為造型獨特、具紀念意義的文創商品。林金德說,轉型前後,利潤起碼多了五成。以前接訂單生產,等於是做代工,套句電子業的玩笑話,代工業號稱「茅山道士」,就是毛利只有3%到4%,雖然陶瓷業有好一點,但代工還要和國外廠商競爭訂單,利潤相當微薄;轉型後擁有定價權,才開始能有合理利潤。林金德表示,顧客看到我們的產品後覺得很有創意,覺得是伴手禮的好選項,喝完茶葉或酒後,就把瓷瓶放入櫥窗裡,變成藝術品展示;現在主要的顧客是外國觀光客或公部門採購。

台灣陶瓷原料大多從國外進口,林金德為了轉型做文創,在作品中融入更多在地元素,研發出「庫泥燒」,採石門水庫的淤泥轉製成陶瓷原料,一方面解決石門水庫淤泥問題,也打造出具鶯歌在地特色的陶瓷原料;他的下一步是,將工廠轉型為觀光工廠,開放校外教學及社團參訪。轉型之路一走十年,之中有沒有失敗或停滯經驗?林金德幽默地說,這個問題,要回答會講很久唷。他回想,十年前腦袋裡只有想法,怎麼做真的不知道,周遭朋友問可以怎麼幫我,我說那我們每個禮拜來開一次會,我提出想法,朋友幫忙檢視;就這樣,從開始的一個想法,經由不斷的討論,深入去想、去做,再從執行過程中調整、學習,才慢慢走到現在這一步。



產學合作 培養接班人才

林金德認為,他所遭遇到的問題,多半也發生在其他傳統陶瓷業者身上,因此,他不僅思考如何讓和協轉型,也要為鶯歌陶瓷產業找到轉型的路。抱著這樣的動機,林金德開始進行「弘鶯陶計畫」,近幾個月也開始做電台節目,傳達、推動鶯歌陶瓷產業轉型文創,鎖定外國觀光客或有出國伴手禮需求的民眾,他相信這兩大族群就足以撐起鶯歌陶瓷產業。閒聊之中,他緩緩道出對鶯歌陶瓷業未來的想像,林金德說,下一步他和他「弘鶯陶」的夥伴要開啟人才培訓,先和景文科大合作開設產業學院專班,培養未來人才;未來推動鶯歌陶瓷工藝園區,形成觀光工廠及陶藝家聚落,把陶瓷業的藝術和生活陶瓷兩大族群聚集起來。

「別人支不支持我,我不知道,但我想做的事很多,我會繼續將我的想法告訴大家」,林金德說。他期許,現在大家不覺得陶瓷是有光明遠景的產業,如果有一天他能轉型文創產業成功讓大家認同這可以做的,也許就能吸引年輕人回流陶瓷產業。


登入
如果您已是udn.com / udnfunlife.com會員,請輸入E-mail與密碼
E-mail / 手機號碼
密碼
驗證碼
為確保帳戶安全請重新登入